自动化技术与应用

发布时间:2024-05-21文章来源:智能制造学院 浏览次数:

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介绍

专业名称:自动化技术与应用

基本修业年限:四年

职业面向:

面向工业自动化、智能制造、智能控制等技术领域,紧跟工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转型发展新趋势,能够从事自动化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、自动生产线运行与调试、自动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信息化管理等岗位。

技术研发:自动化控制工程师、智能装备研发工程师、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工程师。

生产制造:自动化工艺工程师、智能产线运维工程师、自动化设备调试工程师、质量检测工程师。

营运服务:自动化系统技术支持工程师、工业控制设备售后服务工程师、智能制造项目实施工程师。

培养目标定位:

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承与创新技能文明,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扎根辽西,服务辽宁,面向一线,服务产业,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,良好的人文素养、科学素养、数字素养、职业道德,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一定的国际视野,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,具备一定的技术研发与改造、工艺设计、技术实践能力,能够从事科技成果、实验成果转化,能够开发与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、提供中高端服务、解决较复杂问题、进行较复杂操作,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,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,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,面向通用设备制造业、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自动控制工程技术人员、工业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,能够从事自动化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、自动生产线的运行与调试、自动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信息化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人才。

主要专业能力要求:

1.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力

需系统掌握自动控制原理、电路分析、PLC 编程技术等核心知识,理解工业自动化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,熟悉工业机器人、伺服系统等常用设备的性能与适用场景。同时了解智能制造、工业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基本概念,为技术应用和创新打基础。

2.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与系统集成能力

能独立操作、安装和调试自动化设备,完成控制系统、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等的搭建与试运行。掌握系统集成技术,可根据生产需求选设备、做方案,通过工业总线实现设备通信。还能熟练使用CAD 等软件绘制电气原理图,保证设计规范可行。

3.具有较强的问题诊断与故障处理能力

运用专业知识和工具,对自动化系统常见故障分析诊断。如通过程序监控等定位控制逻辑或硬件故障,排查工业机器人运动异常的原因并修复。具备制定故障应急预案的能力,在系统突发故障时减少损失,保障生产连续。

4.具有技术创新与方案优化能力

有创新思维,结合行业趋势改进优化现有系统,如调整控制算法提升稳定性,引入智能传感器实现精准控制。能根据企业需求设计高效节能的自动化方案,如改造传统生产线。具备初步研发能力,可参与小型自动化设备或模块的开发测试。

5.具有跨学科协作与沟通能力

在多学科领域的自动化应用中,能与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协作,如和机械设计人员确定设备布局,与软件开发人员实现数据交互。还能清晰撰写技术文档,向他人阐述技术方案和思路。

6.具有持续学习与适应发展能力

因自动化技术更新快,需主动学习行业新技术、新规范和新设备,快速掌握新型工业机器人编程等技能,能调整技术应用策略,匹配岗位需求。

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:

专业基础课程: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绘图、自动控制原理、电路分析、模拟电子技术、C语言程序设计、数字电子技术、电力电子技术、工业网络基础、信号与系统分析、机械基础。

专业核心课程:交直流调速与运动控制、电机与电力拖动、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、现代控制理论、过程控制系统、工业机器人技术、嵌入式系统设计、智能检测技术与仪表、集散控制系统、工业组态技术与应用、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设计、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设计。

实习实训环节:电机与电气控制实训、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、电子技术综合实训、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、光机电一体化装置综合实训、机床控制电路检修与调试综合实训、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训、工业过程控制综合实训、智能产线控制系统开发设计、工业网络与组态设计。

职业技能等级证书: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应用编程、运动控制系统开发与应用、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、工业机器人运维、维修电工。

专业特色:

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以“控制为核心,软硬结合”为特色,兼具技术深度与行业适应性,是推动现代工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专业。

一、实训基地:构建沉浸式实践教学体系

专业依托多层次实训基地,打造与工业现场高度契合的实践平台,含基础、综合、创新三大实训区。基础区配备PLC、传感器等设备,供学生入门训练;综合区引入工业机器人、智能产线模拟系统等高端设备,模拟真实生产场景,提升学生系统调试与故障排查能力;创新区为开放性平台,支持学生开展智能控制算法优化等创新项目。

二、校企联合培养:实现人才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

专业深化“校企协同育人”模式,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“产学研用”体系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,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。推行“双导师制”,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教学,企业资深工程师担任导师,传授一线经验。

共建实习就业基地,提供顶岗实习机会,学生可参与企业实际工作,优秀者毕业后可直接入职。校企联合技术攻关,助力学生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。

三、课程体系:紧跟技术前沿,注重能力融合

构建“理论 + 实践 + 创新” 三位一体课程体系,以核心技术为基础,结合工业 4.0 等前沿方向。既设自动控制原理等经典课程,又含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前沿课程,兼顾基础与前沿。

强调多学科融合,通过项目式教学,将内容分解为实际项目,提升学生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。

四、技能认证:对接行业标准,提升就业竞争力

推动“课证融合”,将权威认证内容融入教学,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。校内设认证培训点与考点,提供便捷考证渠道。

获得荣誉:

2025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1项,省级6项,;

2024年指导学生获职业技能比赛省级二等奖1项,三等奖1项;

2023-2024年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省级一等奖3项,二等奖4项,三等奖10余项。

关闭 打印责任审核人:智能制造学院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