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节气介绍
立秋,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,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于每年公历8月7-9日交节。此时,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,太阳到达黄经135°。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,立秋还在暑热时段,尚未出暑,秋季第二个节气(处暑)才出暑,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。
节气气候:暑热渐退,秋意初显
立秋的气候特点带有明显的过渡性。此时“秋老虎”仍可能盘踞,午后阳光依旧炽热,白天的温度与盛夏相差无几,但昼夜温差已悄然拉大——清晨的露水开始凝结,傍晚的风里藏着丝丝凉意,空气也逐渐变得干燥,“秋燥”的迹象慢慢浮现。这种“昼热夜凉”的变化,正是大自然从“长”到“收”的温柔过渡。
节气三候



一候凉风至
立秋后,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,偏南风逐渐减少。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。
二候白露降
由于白天太阳依旧很强烈,夜晚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,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时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。
三侯寒蝉鸣
寒蝉,蝉的一种。善于在秋初的季节鸣叫,人们一听到这种蝉的叫声,就知道现在已经进入立秋的时节。
立秋饮食调养原则
立秋后气候由热转凉,燥气渐生,饮食需顺应“收”与“润”的特点。
1.滋阴润燥:秋季易出现口干、咽干等“秋燥”症状,宜多吃梨、银耳、百合等滋润食物。
2.健脾养胃:夏季脾胃功能易受影响,立秋后可适当食用山药、南瓜等健脾食材,为“贴秋膘”打好基础。
3.少辛增酸:减少辣椒、生姜等辛辣食物摄入,增加苹果、葡萄等酸味果蔬,顺应秋季“收敛”之气。
4.平衡膳食:“贴秋膘”需适度,避免过量食用肥甘厚味,可搭配杂粮、蔬菜,保证营养均衡。
养生要点:润燥养收
立秋养生讲究“润燥”与“收敛”。饮食上,宜减少辛辣刺激,多吃梨、银耳、百合等滋阴润燥的食物;起居上,需顺应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的规律,早睡以顺应阴精收藏,早起以顺应阳气舒展。同时,秋季宜“收神”,保持心态平和,避免情绪大起大落,为秋冬的“藏”打下基础。
立秋,既有对夏日的告别,也有对秋日的迎接。在这一节气里,万物从蓬勃生长转向成熟收敛,人们也随之调整生活节奏,在时序轮转中,感受着四季更迭的韵律与生命的循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