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离暑云散,袅袅凉风起。处暑,意味着“暑气消退”,通常在每年的8月22日至24日,太阳抵达黄经150°,标志着太阳辐射的减弱和气温的逐渐降低。此时,昼夜温差加大,暴雨的势头也渐渐减弱。
在处暑之后,黄河以北的地区气温开始逐渐下降,而南方则依旧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,偶尔的清凉之后,又回归到35°C 以上的高温,这就是人们常说的“秋老虎”。暑气虽然开始消退,但天气转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并非一蹴而就。

处暑-传统习俗

祭祖迎秋
这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、酬谢大地的节日。有若干农作物成熟,民间按例要祀祖,用新稻米等祭供,向祖先报告秋成。
放河灯
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。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,在水中放河灯,任其漂流,悼念逝者,祈保平安。
开渔节
开渔节是沿海地区庆祝渔业收获的传统节日,每年处暑时节在浙江沿海一带尤为盛大。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的敬畏和对渔业丰收的期盼。
吃鸭子
“七月半鸭,八月半芋”,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。江苏地区,做好鸭子菜送些给邻居,正所谓“处暑送鸭,无病各家”。
煎药茶
每当处暑期间,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,先去药店配制药方,然后在家煎茶备饮。意谓入秋要吃点“苦”,在清热、去火、消食、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。
吃新米
处暑是农作物成熟时期,瓜果稻谷即将收成,人们吃着香喷喷的新米饭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
处暑-养生
从中医的角度来看,处暑时节,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开始逐渐放缓,养生的重点应放在调整阴阳平衡、养肺润燥、收敛神气等方面。
1.养肺润燥是关键
处暑之后,气候逐渐干燥,燥邪易伤肺津。中医认为,肺主皮毛,开窍于鼻。燥邪侵袭,容易出现口鼻干燥、干咳少痰、皮肤干裂等症状。因此,养肺润燥成为处暑养生的重要环节。
饮食上,可多食用一些具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物,如梨、百合、银耳、蜂蜜、莲藕等。梨具有清热润肺、生津止咳的功效,可生食或煮水饮用;百合能润肺止咳、清心安神,可煮粥或炖汤;银耳富含胶质,有滋阴润肺、养胃生津的作用,煮成银耳羹是不错的选择;蜂蜜则有润燥解毒的作用,可温水冲服。
2.调整起居收敛神气
处暑时节,应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的特点,调整作息时间,早睡早起。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,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展。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,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。同时,要注意收敛神气,避免情绪波动过大。秋季容易让人产生悲凉、忧郁的情绪,可通过适当的运动、听音乐、阅读等方式来调节心情,保持心情的舒畅平和。
3.适度运动,增强体质
处暑后,天气较为凉爽,适宜进行一些适度的运动,如慢跑、太极拳、瑜伽等。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增强心肺功能,提高身体的抵抗力。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,以免大汗淋漓,损伤阳气。运动的时间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,避免中午高温时段。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,防止脱水。
4.饮食调理平衡阴阳
在饮食方面,除了养肺润燥,还应注意平衡阴阳。可适当食用一些温性食物,如羊肉、鸡肉等,以补充阳气;同时搭配一些凉性食物,如黄瓜、冬瓜等,以防温热内生。另外,要注意饮食的清淡,少吃油腻、辛辣、刺激性食物,避免加重肠胃负担。
处暑,不仅是一个节气的更替,更是一种心境的转换。它让我们在忙碌与喧嚣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安详,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。愿我们都能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,收获满满,幸福安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