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健康专栏 > 正文

秋分:昼夜均分里的仲秋诗篇

【来源:健康文旅学院 | 发布日期:2025-09-23 】

2375C

节气介绍

  秋分,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6个节气,秋季的第四个节气,于每年公历9月22-24日交节。此时,太阳到达黄经180°,直射地球赤道,全球各地昼夜等长。秋分过后,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,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,气温也随之稳步下降,正式迈入凉爽的仲秋时节,暑热彻底消散,秋意愈发浓厚。

节气气候:暑去凉来,秋高气爽

  秋分的气候呈现出鲜明的仲秋特征。此时“秋老虎”早已退场,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,白天阳光温和不炽烈,夜晚凉意明显,平均气温多在15-20℃之间。天空澄澈少云,风力平缓,空气干爽清新,“秋高气爽”成为这一时期最典型的气候写照。同时,降水逐渐减少,北方开始出现初霜迹象,南方则湿度下降,“秋燥”症状相较于立秋更为显著。

传统习俗:应季的人文印记

8E17

(一)祭月

  秋分曾是传统的“祭月节”,古人认为秋分这天月亮圆满,象征团圆与丰收。明清时期,祭月仪式逐渐移至中秋,但部分地区仍保留着秋分祭月的习俗:人们会在庭院中设案,摆放月饼、瓜果等祭品,对着月亮焚香祭拜,祈求家人平安、来年丰收。

(二)竖蛋

  “秋分到,蛋儿俏”,秋分这天有“竖蛋”的趣味习俗。人们会挑选一个新鲜的鸡蛋,轻轻将其竖在桌面上,据说此时昼夜均分、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夹角处于特殊状态,鸡蛋更容易竖起来,如今这一习俗已成为秋分时节的趣味游戏。

(三)吃秋菜

  在岭南地区,秋分有“吃秋菜”的习俗。“秋菜”是当地一种野苋菜,又称“秋碧蒿”,人们会在秋分这天采摘秋菜,与鱼片同煮成“秋汤”,民间有“秋汤灌脏,洗涤肝肠。阖家老少,平安健康”的谚语,寓意清热润燥、祈求健康。

(四)送秋牛

  秋分时节,民间有“送秋牛”的习俗。“秋牛图”是用红纸或黄纸绘制的耕牛图案,上面还会写上二十四节气和农夫耕田的诗句。送图人多为民间能说会道者,他们挨家送图,一边说着吉祥话,一边祝福农户来年五谷丰登,接受秋牛图的人家会回赠少量钱财或食物。

节气三候

一候雷始收声

CC4BB

  秋分后,随着气温下降,空气湿度降低,云层减少,曾经盛夏频繁的雷声逐渐消失。古人认为,雷是阳气旺盛的象征,雷始收声意味着阳气渐退,阴气渐长,大自然进入收敛的阶段。

二候蛰虫坯户

F5036

  “坯”即“培土”,秋分过后,天气转凉,土里的小虫感受到寒气,会开始用泥土将自己的洞穴封口,打造一个温暖的“小窝”,为即将到来的冬眠做准备,这也是万物顺应节气、自我保护的体现。

三候水始涸

C8B7F

  秋分时节降水减少,加之气温下降,水分蒸发速度变慢,但河流、湖泊的水位会因降水不足而逐渐下降,一些浅滩或小池塘甚至会出现干涸的迹象,展现出秋季“水枯”的自然特征。

养生要点:润燥敛阴,养肺护脾

  秋分养生核心在于“润燥敛阴、养肺护脾”。饮食上,以滋阴润燥、补肺益胃为主,减少辛辣刺激,多吃甘润食材;起居上,顺应昼短夜长,坚持早睡早起,注意保暖防凉;情志上,避免“悲秋”,保持心态平和,收敛心神。通过多方面调理,为后续秋冬季节的“藏”打下坚实基础。

起居作息

- 早睡早起:秋分后昼短夜长,应顺应自然规律,早睡以帮助身体养阴蓄精,早起可呼吸清晨新鲜空气,促进阳气舒展,建议每晚22点前入睡,早晨6-7点起床。

- 注意保暖:昼夜温差大,夜间气温较低,睡觉时需盖好被子,避免腹部、背部受凉;白天外出时根据气温增减衣物,尤其注意头部、颈部保暖,预防感冒。

  秋分,是昼夜均分的平衡时刻,也是秋季过半的标志。此时,大自然褪去夏的燥热,沉淀出秋的静谧与丰盈,人们也在时序流转中调整生活节奏,品味仲秋的硕果与诗意,感受四季更迭的独特韵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