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秋冬季是校园传染病的高发期,气温下降、空气干燥、人员密集等因素为病原体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。预防传染病需坚持“控制传染源、切断传播途径、保护易感人群”原则,形成学校、家庭、学生三方联防联控。
一、秋冬校园传染病高发的原因
1.气候因素:气温下降导致人体呼吸道黏膜抵抗力减弱,病毒更易侵入;空气干燥降低了呼吸道自我清洁能力,延长了病原体在空气中存活时间;昼夜温差大引发身体应激反应,免疫力下降。
2.环境因素:教室、宿舍常因保暖而关闭门窗,空气流通不畅,利于病原体积聚;学校食堂、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人员密集,增加接触传播概率;食品储存不当(如冷链食品)可能成为病毒载体。
3.病原体特性:呼吸道病毒(如流感、新冠)在低温环境下更稳定,传播力增强;肠道病毒(如诺如病毒)耐寒性强,易污染水源和食物;自然疫源性疾病(如出血热)因鼠类活动频繁而风险上升。
4.人群因素:学生群体作息不规律免疫力相对较低;预防接种率不足,如流感疫苗覆盖率低;个人卫生习惯差,如不勤洗手、共用物品。
二、秋冬校园重点传染病及原因
根据疾控部门信息,秋冬校园需重点关注以下传染病,其成因各异:
1.呼吸道传染病:
(1)流行性感冒(流感):由流感病毒引起,通过飞沫传播,传染性强,易在密闭教室暴发。
(2)水痘: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引发,患者在出疹前后均具传染性,通过空气或直接接触传播。
(3)流行性腮腺炎:由腮腺炎病毒引起,表现为腮腺肿胀,通过飞沫传播,冬季高发。
(4)肺结核: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,通过长期吸入含菌飞沫传播,慢性病程,易在免疫力低下者中发病。
2.肠道传染病:
(1)诺如病毒感染:病毒污染食物或水源,引发急性胃肠炎,症状为呕吐、腹泻,传染性强。
(2)手足口病:由肠道病毒(如EV71)引起,通过接触患者分泌物或被污染物品传播,多见于幼儿。
(3)细菌性痢疾:志贺菌感染,因食用不洁食物或饮水导致,表现为腹痛、脓血便。
3.自然疫源性疾病:
流行性出血热:由汉坦病毒引起,通过接触带毒鼠类排泄物或叮咬传播,户外活动多的学生需警惕。
三、科学预防措施
(一)学生自我防护“四坚持”
1.坚持良好卫生习惯:饭前便后、咳嗽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(七步洗手法)。打喷嚏用纸巾或肘部遮挡,避免触摸眼口鼻。不共用毛巾、水杯、餐具,个人物品定期消毒。
2.坚持健康生活方式:多吃蔬菜、水果,补充维生素C和蛋白质;每天至少30分钟户外活动,如跑步、跳绳;保证8小时睡眠,避免熬夜;根据天气增减衣物,防止受凉。
3.坚持环境通风:教室、宿舍每日开窗通风3次,每次30分钟,使用空调时注意清洁。
4.坚持主动报告:出现发热、皮疹、腹泻等症状,立即告知老师和家长,及时就医;避免带病上课,减少传播风险。
(二)家长配合“三到位”
1.健康监测到位:每日观察孩子健康,发现异常及时就医,不隐瞒病情。
2.家庭防护到位:培养全家勤洗手、分餐制习惯,餐具定期消毒。
3.疫苗接种到位:按时接种流感、水痘、新冠等疫苗,建立免疫屏障。
(三)重点传染病专项预防
1.流感:每年接种流感疫苗;避免人群密集场所;保持室内通风。
2.肺结核:接种卡介苗;不随地吐痰;长期咳嗽超2周及时检查。
3.诺如病:喝开水、吃熟食;处理呕吐物时戴手套;患者居家隔离。
4.手足口病:餐具每日消毒;避免接触疱疹患者;接种EV71疫苗。

秋冬传染病虽挑战重重,但科学防控可显著降低风险。学校需严格落实防控措施,学生应养成健康习惯,同学们积极配合管理。通过两方协同,营造安全校园环境,让师生安心学习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