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金秋,带着对建筑领域的懵懂向往,郑博走进辽宁理工职业大学,成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新生。那时的他成绩普通、心态平常,大概没料到,这所校园会成为他逐梦路上最坚实的起点。
在辽宁理工职业的三年,是他人生轨迹悄然转变的关键期。学校“爱生知生、诲人不倦、引领悟性”的育人理念,像春雨般滋养着他。“爱生知生”让他深深爱上校园的一切,课堂讨论、校园活动都成了眷恋的理由。临近毕业,对在校时光的珍惜催生出紧迫感和自信心,他笃定:更优秀的自己在远方等他。

从此他把每一天都过得很“值”:课堂上全神贯注听老师用行业案例拆解枯燥理论;实训基地里亲手操作测量仪器、模拟项目管理,把知识变成实打实的能力。他渐渐明白,大学里的成长密码,就是不断向上的冲劲。
更让他记挂的是老师和辅导员们。他们不光“诲人不倦”教知识,更像灯塔一样指引方向,用学长学姐的逆袭故事,让他心里冒出“不止于专科”的火苗。学校的“引领悟性”像颗种子,在他心里长出坚定的信念——专升本,成了他第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。
“起点定不了终点,努力才能改写人生。”带着这份想法,在学校“自强不息”精神的加持下,他一路往前冲:大专毕业顺利专升本,本科阶段靠着在辽理工打下的专业底子和自学能力持续进阶,接着考上硕士,最终敲开东南大学博士生的大门,成了建筑工程领域的科研人。
2023年4月,郑博给母校写了封信,字里行间满是感恩:“我今天的成长,源于第一母校润物无声的爱!得益于学校‘立德树人为根本’的育人机制,‘产业需求为导向’的育人理念。”他还跟学弟学妹掏心窝:“我的动力,是对学校的热爱让我迷上学习;是对校园的不舍让我敢想更大的目标;是‘自强不息’的校训逼着我磨出强韧的意志。‘引领悟性’教会我:学习没捷径,脚踏实地方能走远。我就是最好的例子!”
从辽宁理工职业大学学子到东南大学博士,郑博的故事,正是学校育人理念的生动注脚。这片沃土不光教技能,更种下心向远方的种子,让每个像他这样的学生都能攒足力气,往更高处飞。
在辽宁理工职业大学,这样的成长故事还有很多。过去五年职业本科办学中,学校聚焦“高质量人才培养”,靠着“岗课赛证研”五位一体、产业学院“订单班”这些新玩法,让学子们各有各的精彩:
2025届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贾博然,揣着中级维修工证,实习时排查20多起电池隐患,拿了“优秀实习生”,毕业直接签约北汽新能源,无缝衔接职场;
2024届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杨立鸣,从智能制造订单班走出,拿了国家级竞赛大奖,凭着机器视觉专长在苏州企业挑大梁,成了长三角新兴产业的技术先锋;
同专业的范焘焘,从实习生一路逆袭成车间主任,还编出企业级《故障诊断手册》,把“现代学徒制”的优势玩得明明白白;

2025届孙家宝在校拿过国家级竞赛双奖,实习就参与核心技术攻关,如今已是本地重点企业的骨干工程师;
2024届软件工程技术专业李鑫宇,从产业学院实训后签约东软,入职两年就从开发助理成长为核心模块负责人,参与“智慧康养”“智能网联汽车”等前沿项目;

学生班长董启明参军后考入新疆指挥学院,成了军人指挥官;2017届吴浩入伍转士官,第三年就荣立三等功。
不光个人出彩,团队也很能打: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拿过总冠军、总亚军;2025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字孪生挑战赛摘得银奖;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总决赛直接捧回全国一等奖。


这些成绩单,正是辽宁理工职业大学-职业教育特色的最佳证明。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:“职业教育前途广阔,大有可为。”从这里出发的每一个人,都有底气在未来的舞台上,活出自己的精彩!
